石內都個展觀展心得
July 19, 2022
一道道痕跡,使我們重新看待、審視過去,面對自己
物件隨著時間老舊,而女性是隨著歲月凋零亦或是證實經歷是一場美妙體驗?
影像框住了過去,像是凍結了時間,記錄著一道道痕跡,使我們重新看待、審視過去的一切,曾經的故事。
永康巷弄中,隱匿著一間亞紀畫廊,心思隨著腳步的沉澱走至2樓,挑高諾大的純白空間,給予一種嶄新的嚮望,此次展出的是日本藝術家史內都的攝影個展,我們跟隨她體驗一場物換星移的旅程。


第一印象
悲傷 傷痕 歲月
悲傷沉重是我對於展覽的第一印象,從展間一作品裡的物件多數是老舊的,並且帶有缺陷與缺口,裙子或布上有著縫補過的痕跡,有幾幅作品第一眼看似馬甲,帶給我束縛的感受。
而展間二的作品主要是以女性身體為主軸,並以黑白畫面呈現,畫面中人體有著許多傷疤,這使我不經猜想著展覽裡,是否在敘述一位女主角遭遇的經歷?
走進一名女舞者的生命故事
從服裝、鞋子與身體特徵,使我想像一名女性舞者在夢想這條路上的心境。

老舊泛黃的學生制服,袖子朝內感到保守,沒有下半身的服飾,隨之而來的是半透明袖子展開的小舞裙(這張特別會讓我聯想到鹽田千春的作品)與看似中式風格紅色藍色刺繡的舞鞋,揭示著一位可愛的女孩找到他的熱情所在 – 舞蹈



背袋上的文字透露出書包的跡象,暗示著女孩到了另一個階段,鞋子的落差顯得怪異、不平衡,服裝跟上一幅透明感的舞裙相比,顯得拘束,少了一種自由感,藍綠色的搭配令人感到低調、追求完美、至高無上,是象徵成長還是束縛?



小背袋完整的刺繡以及服飾的完整性,都顯示著一種美好的假象,為什麼是假象呢? 因為鞋子的高低不平,也呼應著後面的作品。
轉變

此時牆面與牆面之間,有了明顯的轉變,色彩由藍綠色轉變成紅色,服裝看似從西式走向了中式,殘缺也顯得更加的明顯,紅色服裝是所有展品中掛最高的,帶出整個展覽的高潮,雙腳變成單腳的義肢,而義肢的背景是藍天白雲,顯得夢幻不真實。
呼應著牆的另一端,是兩支口紅,對應著相似的色彩,直立的藍綠色口紅,變成倒下殘缺不堪的紅色口紅,暗喻轉變帶來的傷疤。


不禁聯想著,是不是這位女孩想捍衛原來的文化,找到他真正喜歡的舞風,可是也促使他付出慘痛的代價,換來血淋淋的傷口?
特別的是,穿插在中間的兩幅作品,是展示中最令我感到不解的部分,唯一像是裙襬的粉色物件,讓人思考著在傷疤的背後,是不是有著如戀愛般的粉紅泡泡,是女孩所嚮往的,也願意付出的代價?
另一幅有著精緻紋路與光滑的圓柱體,看起來像是口紅又像是子彈,揭示即將邁入下一個展間的真相。


真相
隨之而來的是赤裸的身軀,作品的擺放上沒有高低起伏,而是運用間隔產生微妙的變化,黑白畫面的身軀,使得紋路、線條變得更加的明顯,在創傷中帶有沉澱的心境。
當形式的變化較少時,更加著重在肢體語言與身體些微的變化,更需要更多細膩的觀察,去體悟與感受它,映入眼簾的兩幅大作品,赤裸的揭開傷疤,無止盡黑暗的想像馬上暗潮洶湧駛入人心,更令人想一探究竟。
第一幅映入眼簾的是有缺陷的女性胸部,身為一名女性,我感到強烈的難受與難過,充滿不解這幅作品的存在,試著遠觀作品,畫面裡明暗的交錯,想起「月有陰晴圓缺」的詩句,女性猶如月亮般的存在,突然感到詩意。
緊接著數張手與腳不同姿態的影像,交疊與相間,看似平凡無奇,卻帶來一種淡淡的律動,我不禁想在這之中找到一個線性的故事,尋找影像擺放距離的關聯,它像是在訴說著一位女性在不同時期的心境變化,反映在身體轉變與肢體動作上。

虛實交錯,展間與展間之間
展間從物體到實體,彩色畫面到黑白畫面,框從華麗到樸實,影像繽紛中的魔幻到人體的真實,高低起伏的排列到一面橫排,歲月回憶到面對赤裸,使我想起再多外在的追求,最終都要回到自己。
結論
那些痕跡令人猜想著那位好似存在又不存在的角色,使人想要抽絲剝繭去解謎它
石內都的作品中,感受到她離被攝物的親近感,視框與物體之間非常的窄,那股內聚力使得平凡中帶有力量,並讓人感受到缺口與縫補相互呼應,印證在物體與人體上,她拍出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存在,經過在空間中的排列組合,讓它們活了過來,那些痕跡令人猜想著那位好似存在又不存在的角色,使人想要抽絲剝繭去解謎它。
有人覺得他看到是在敘述多位不同女性,而也有人像我一樣認為它是在敘述一名女性,也可能只有我想成這位女性是名舞者,同時也想著疤痕是美麗的存在,還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傷痛? 這使我想起電影「少年Pi的奇幻旅程」,男主角講了兩個版本的故事,李安導演最後讓觀眾自己選擇你相信什麼?
你選擇相信什麼?
【 展覽資訊 】
「石內都 展 Ishiuchi Miyako」
2022. 6. 24 – 7. 30
Each Modern 亞紀畫廊
展出藝術家|石內都 Ishiuchi Miyako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