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爾溫·奧拉夫 : 完美時刻 — 未竟世界 觀後感
October 24, 2022

圖片來源 : 國美館
什麼是完美?
攝影師時常在追求最好的timing,在所有條件都符合心中所想的時候,立馬按下快門捕捉瞬間,我們該如何去定義最完美的畫面呢? 差異就在每位攝影師「心中的條件」,從奧拉夫的展覽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畫面的錙銖必較,場景的精心布置、顏色運用的搭配、人物的妝髮與服裝、畫面結構的挑剔、燈光營造出來的乾淨俐落,整體的細緻營造出非常美的畫面,但卻給我一種華麗外表下所包裹的冷漠、不真實、少了人味的感受,相較於石內都作品有溫度的樸實,令我重新思考影像,重新去看待我對於拍攝的Moment,探究攝影的本質。
S引經據典

一入展間,映入眼簾的是帶有橘紅色的暖色系牆面,是非常吸引人且另人討喜的,像是來到一個新世界,心裡會有一個很即時的轉換,引領你走向看展的心情,看完一圈後我思考著,畫與影像之間,早期是用畫,現代是用影像呈現,感受與語意上有何不同?
個人覺得整體來說,奧拉夫運用影像致敬大師,比較偏向形式上的運用以及人們生活狀態的轉變,因倆倆畫面之間,大多數都是模特兒姿勢上的雷同、結構上的相近,奧拉夫影像的相框與畫面很吸引人,卻少了一點後續的餘韻,如果沒有將作品擺放在一起,單看奧拉夫的影像,可能很難聯想到他是致敬哪一幅作品。
沒有餘韻的感覺,我想是因為少了有溫度與共感的內容,像是下方作品,右方畫作捨棄背景細節,讓視覺著重在女子穿襪優雅的狀態,再透過周邊的小物件去襯托氛圍,而左邊女子在現代空間裡卻顯得了無生氣,可是空間中的物件只是美美的存在,少了更深一層的語意,無法有更多的聯想。

這展間中,我最喜歡的是進入展間左方花的作品,早期透過畫作來呈現花最美艷動人的那一刻,奧拉夫用黑白畫面的數位影片呈現出花凋落的狀態,這樣的反差,像是暗喻整個展場想表達的內容。

看完後,比起致敬,我更覺得像是一種過去與現在的對照,讓我思考著現代的我們進步了,卻好像沒有比較快樂,人類面臨的情境不同,卻依舊產生一樣的問題。
1情境時刻

三張攝影師本人從年輕到老的自拍照,面對著整個展間,前方是一間告解室,另一間灰色的立方體像是另一個時空的存在,四周白牆上的作品將冷漠的表現表達到了極致。
雨(2004)

畫面中都有兩個人,他們沒有互動甚至沒有對視,在冰淇淋店、在舞蹈教室、在球場、在理髮廳,都是冷冰冰的站著,用冷漠的表情在一般視為歡樂的場景中,空氣瞬間凍結,內心如雨滴般的在哭泣,一切黯淡無光,突顯人與人之間沒有交流的孤獨感。
希望(2005)

比起雨系列,場景更加昏暗,色調偏暗色系、光線也較暗,男女之間在飯店空間卻沒有交集、奶奶等不到的電話、少女厭世的狀態看似不想要有小孩的存在,在人生的教室裡,就像是少女背對著有數學符號的黑板,一切背離了邏輯,了無生氣、沒有希望,其實應該是反應作者內在深沉的渴求,希望有愛情、有聯繫、世界能有所轉動。
悲傷(2007)

該系列透過大面的窗戶,運用窗簾製造出明亮與柔和的場景,整個場景比前兩個系列更加現代,人物從兩人變為一個人,並且有較多情緒性的姿勢或是面對窗外,大多看到人物的背影與側面,儘管感到悲傷難過,但情緒感覺比較外顯,不會像另外兩個系列那麼沉重、壓抑,人物面對明亮的窗外,感覺多了一絲希望。
鑰匙孔(2012)

一開始看到鑰匙孔(2012)會想到宗教的告解室,就像是每個心靈受傷的人,都希望能夠有地方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與情感,以取得慰藉,但當我在觀看鑰匙孔(2012)時,讓我有一種窺探的感受,像是諷刺人們只想看穿別人不為人知的傷疤,選擇自己想看見的,卻忘了選擇關心。
愚人節(2020)

對我來說他是存在於此間的異樣空間,但比起其他作品,他可能更顯得真實,影像中塑造一種反差,旁邊的作品所建立的場景都是非常精緻的、是富饒的,可是愚人節系列營造出一種末日感,畫面中在那個空間需要存在的物體,卻沒有那個物體的存在,超市裡空無一物、像是東西被搶光,家中沒有傢具、廣大的停車場卻沒有車,場景沒有任何人的存在,留下看似不是一般人的人,對比其他作品在富饒中的冷漠與此間缺乏中的抑鬱,顯得格外諷刺。
2城市空間

此間為作者至柏林(2012)、上海(2017)、棕櫚泉(2018)三個地方做拍攝,表現出在地的特色,這區域會讓我聯想到物質慾望、權利、歧視、種族、霸凌、環境、競爭、操弄等議題,其實人無非要的很簡單,就是對於愛、關心、溫暖的渴望,就像中間兩排螢幕裡的女性表達的訴求。
對我來說,我比較喜歡棕櫚泉(2018)系列,主要有三點
- 影像中有戶外的情境,有天空、山景、夕陽的氛圍,給人一點點呼吸到空氣的感覺,不像其他作品都是室內精緻的光線,顯得很生硬。
- 雖然整體內容是負面的,但作品較另外兩個系列明亮。
- 影像排列上的語意比較有感覺,在入口處有美國的旗織掛在植物上,像是說明美國人佔據了這個地方,再來是擺在辦公室的植物跟對牆乾枯的土地形成一種對比。
3經典圖像

最後一個展間,全部作品以黑白的方式作呈現,人物的照片比起前面更顯得單純,地的呈現變少,提升了內聚力,表現出多元特殊的民族,這些人眼睛直視鏡頭,卻又躲藏在葉子後方,唯獨攝影師自拍照閉上雙眼,比起前面展間的作品更具力量,觸發我心想我們到底看見了什麼?我們真的看見了嗎?

其他大幅的作品都是在大自然中所拍攝的,畫面中沒有整齊劃一的結構,雲霧之間多了些朦朧與神祕感,在黑白影調中有漸進的層次感,大自然的視野讓人更加的開闊,顯得人類的渺小,在大自然面前,人是赤裸並流露出真實的,尤其是瀑布那幅作品,表現出瀑布的激情、宏偉、壯觀,像是閉上眼都可以聽到巨大的水流聲,霧氣噴在臉上的感受。
在此間,感受到作者心境上的轉變,作品中少了邊邊角角,相較其他間作品多了模糊,不再讓畫面顯露出全部的細節,多了讓人想駐足品味作品的感覺,不過還是有讓我感到憂鬱的感覺在裡面,少數民族在大自然裡,還是拿著昂貴的包包、穿著隔離衣物、手機、耳機等現代的物品,人們擁有了物質卻失去感受的能力,使我感到淡淡的憂傷。
奧拉夫的特色
可以看到Olaf很擅長場景擺設、空間排列整齊、構圖沒有歪斜、色塊分明、顏色多元但是又搭配的非常協調,作品中的人大多都是面壁、冷漠、無情感、不看鏡頭。整體著重在燈光與布置上,會感覺形式的部分比較重,而畫面中一覽無遺的呈現,少了明暗之間的氛圍與構圖的視覺動力。從藝術家的角度去構思,畫面呈現可以多一些虛的部分,營造更多的想像空間,而不是著重在具象上,會讓內容更有深度。
石內都台北展與Erwin Olaf 國美展
- 影像的內容 : 石內都其中一間展間,都是跟人有關的物品,卻不會因為這樣而感受不到人的存在,而奧拉夫的作品裡什麼都有,所有細節顯露無遺,非常真”實”,卻少了人味,奧拉夫像是創造了另一個世界,與我們生活的世界看似相同,但其實真實的世界裡有明暗上的變化,而物體的存在都是有意義的,而他作品中的物體像是擺飾物,只是為了畫面的美感而存在,這樣的完美讓人感到虛假。
- 作品的擺設 : 石內都在作品的排列上有高低落差、作品的尺寸也有大小比例之分,也可以感受到在相框的運用,讓作品之間有所對話與呼應,但是Olaf的作品都是整齊的排列,並沒有尺寸比例的區別,儘管在影像中的視覺裡有所呼應,卻沒有讓我提起太多的情緒。
- 展間之間 : 石內都的作品,儘管只有兩個展間,而且畫面非常的不同,但因為影像中有明顯的女性特徵,所以可以讓我聯想在一起,並在”虛”的力量中帶給我很多想像,而想串聯成故事,而Olaf的作品很明顯感受到是不同場景的分類,展間之間沒有感受到太大的關連性,以及促成故事、內容上的聯想,只有在每一間中都有呈現出「冷漠」、「抑鬱」的影像特色,使整個展覽貫穿主軸。
結論 – 攝影的本質
整個展覽給我的感受是負面的、無感的,雖然沒有深刻的感動,還是有帶來反思,我覺得此展像是奧拉夫藉由攝影這條道路上,探索自己的歷程,他看似一個旁觀者,透過攝影呈現出他看到的世界,其實他也是身陷在其中的人,我們都不自覺會因為外在環境影響,而追求完美,俗不知我們時常忽視了內心的狀態,當人面對更寬廣的世界後,才知道我們心中小我的執念有多深。
看了奧拉夫的作品,我更深刻領悟到「攝影的本質」是曖昧、是弔詭,我在想就是因為影像中帶有不完美部分,才能使人接收到畫面中的訊息,不過與其在完美與不完美之間比較,應該更適合的表達方式是從視覺心理學的角度,去看待影像本身,在畫面中有虛有實,反而會讓人多了一絲思考與好奇,一切都看透就沒意思了。
這使我期許自己的作品能夠讓人感受到美,並能夠刻骨銘心,而不會只是曇花一現。



